珠江水利史
珠江水系,又称珠江,由西江、北江、东江、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。流域面积45.37万平方千米,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44.21万平方千米 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201亿立方米,占全国的18.3%,居全国第二。
西江为珠江的主干流,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境内的马雄山,从上游往下游分为南盘江、红水河、黔江、浔江及西江等段,主要支流有北盘江、柳江、郁江、桂江及贺江等,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,干流全长2214千米 。
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,上源称浈江,由墨江、锦江、武江、滃江、连江等汇合而成,主流在思贤滘与西江相通后汇入珠江三角洲,思贤滘以上河长468千米,流域面积4.67万平方千米 。
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,上源称寻乌水,由安远水、篛江、新丰江等汇合而成,主流在石龙镇汇入三角洲网河,石龙以上河长520千米,流域面积2.70万平方千米 。
珠江三角洲是复合三角洲,由思贤滘以下的西江、北江三角洲和石龙以下的东江三角洲以及流溪河、潭江、增江、深圳河等中小流域及香港九龙、澳门等地区水系组成,面积2.68万平方千米。
粤桂沿海诸河,由众多源短坡陡的独流入海中小河流组成,总流域面积7.14万平方千米。海南省陆地面积3.41万平方千米,有众多大小河流,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,构成放射状的海岛水系。国际河流有红河等,红河在中国境内流域面积7.64万平方千米。
摘要
拼音 zhujiangshuilishi
英文名称 history of the Zhujiang River conservancy
所属学科 水利工程
目录
1 宋以前时期
2 宋元时期
3 明清时期
4 近代水利技术引进时期
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
珠江流域
珠江位于中国大陆南部,由西江、北江、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。珠江流域的水利起源晚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,大致可分作5个阶段。
1. 宋以前时期
这一时期珠江水利有零星记载。公元前219年兴建的灵渠是珠江流域最早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。早期的水运工程还有东汉熹平三年(174)完成的北江支流武水的航道整治工程。武周长寿元年(692) 在今广西临桂区修建的相思埭,是沟通漓江和柳江的人工运河。咸通五年(864),又曾疏浚今广西博白县境内南流江上的北戍滩。汉唐间,农田水利工程以陂塘居多,较大的有连州的龙腹孤、增城的石陂、桂林的灵陂等。防洪工程有唐景云(710~711)年间在邕州(今南宁)对岸郁江上开的分洪渠道和贞元十四年(798)在桂林东南筑的漓江回涛堤等。
2. 宋元时期
从北宋开始,水利事业有了迅速发展。流域北部在今连州、韶关、南雄,南部在今广州、肇庆、中山,西部在今南宁、桂林,东部在今惠阳、龙川等地,均有灌溉工程(多为陂塘)兴修的记载。据统计,在珠江三角洲,宋代已有堤围28处,堤长总计66000余丈,围内农田面积24000余顷,主要分布于三角洲西北边缘。著名的有桑园围、长利围、赤顶围、香鹅围、金西围等。其中位于今佛山市的桑园围有农田18000余顷。大型防洪堤这时也开始修建。位于今东莞东的福隆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(1087),全长12000余丈,保护东莞93乡居民和21000余顷耕地。12条咸潮堤也于同时修建,共长四千一百余丈,以抵御海潮内侵。此外,在三角洲顶部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防洪堤。这一时期城市供水工程以广州修建最多,有甘溪、四井等,还有称作六脉渠的排水濠渠。宋代还多次修建广州港。大中祥符四年(1011),广州知府邵煜修建广州城内濠作避风港。庆历三年(1043),魏瓘在广州通海水道上修建船闸两座。绍定三年(1230),时人又将这两座船闸改建为各宽1丈多的双门复闸。宋代在广东一带普遍使用灌溉提水机械,较多的是用流水转动的筒车、水碓、水碾等水力机械。
3. 明清时期
珠江流域水利有了更大发展,灌溉工程普遍兴建。据《大清一统志》记载,肇庆府共有陂塘27座,其中灌溉面积在一百顷以上者共有6座,在一百顷以下者有5座,未记具体灌溉面积的有16座。桂林府塘堰也有17座之多,其中南北二堰灌溉面积达两千余顷。云南南盘江流域自明代以来,兴建的著名灌溉工程有宜良县的文公渠,是自阳宗海引水的渠系工程,旧有规模不大;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扩建后改称汤池渠;嘉靖(1522~1566)年间文衡再次扩建,称文公渠,下有支渠水口72个,灌田六万余亩。贵州西南北盘江流域的灌溉在清代也有较大发展。珠江三角洲的堤围,据统计,明清两代共修建370余处,堤线共长四十五万余丈。其中明代堤围仍主要集中于西江及其支流,后又向北江扩展。著名的防洪工程有位于高要县(今肇庆高要区)东建于洪武元年(1368)的水矶堤,长三万五千余丈,保护农田七百余顷。到了清代,三角洲范围迅速扩展,堤围也向东江及滨海区发展。清代中期以后,新会、中山等地滩地开发迅速,并且采用了促进海滩落淤的工程和生物措施,堤围建设更加发展。明清以来,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,即围堤上种桑,堤围之中挖塘养鱼。桑叶育蚕,蚕粪、蚕蛹养鱼,鱼粪转而肥育桑树,从而构成了桑-蚕-鱼-桑的良性生态循环。清代末年,桑基鱼塘已达一百多万亩。明清时期,珠江上游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,下游河道淤积因而增加,加上堤围盲目兴建,使河道排洪能力降低,洪水位提高,堤防高度也陆续增加。这一时期人工运河也多有兴修,以明代洪武二十七年(1394)开凿的联系南流江和北流江之间的运河较著名,运河长20里,打通了珠江直接通往北部湾的航线。
4. 近代水利技术引进时期
中华民国以来,珠江流域出现应用现代水利技术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。上游南盘江、北盘江以及广西地区,在三四十年代灌溉工程修建较多,比较著名的有始建于1937年的云南宜良县的龙公渠和弥勒县的甸惠渠,以及始建于1942年的广东乐昌西坑水灌区等。这些都是有坝取水渠系工程。由于珠江三角洲洪水灾害加剧,1914年成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(后多次改名),这是珠江下游第一个水利专管机构。当时曾引进新技术,开展水文测验、河道测量及整体水利规划等基础工作,对不合理的堤围,也进行了一些整顿。1915年珠江下游出现特大水灾,淹没农田30万公顷,灾民365万。珠江三角洲防洪问题日益受到重视。清末以来,关于珠江下游防洪的意见主要有上游水土保持,下游开分洪道;疏浚河道和裁弯取直;修建拦河水库和水闸;整治堤围等。而实际做的除整理和加固堤围外,只结合航运疏浚了一些河道,修建了几座防洪水闸,著名的有东江的马嘶闸、北江的芦苞闸、西江的宋隆闸,其中以1920~1924年修建的三水县芦苞闸规模最大。该闸6孔,每孔宽10米,使用钢闸门和机械启闭装置。芦苞闸的调节,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,消除了200平方千米面积的积涝。但这些措施的防洪效益尚不显著。中华民国年间的珠江航道整治工程集中于西江和珠江下游。始建于1937年的云南开远水力发电站是珠江流域最早的一座水电站,装机两台,每台装机容量1355千瓦。
5.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
珠江流域的水利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。①1949~1957年,珠江水利处于恢复、调整和打基础时期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,国家接管珠江水利工程总局,开展流域水利工作,流域内各省在接收和整顿旧的水利机构与队伍的同时,普遍建立防洪指挥机构,修整各江被毁堤围和农田灌溉工程,疏浚一些主要航道。从1953年起,联围建闸,发展机电排灌,先后修建保卫广州的北江大堤和珠江三角洲的樵北大围、中顺大围,建成西江的三绿水库、石榴沙灌区,南盘江的麦子河水库,建设流域第一座中型水电站--流溪河水电站。这期间国家设立珠江水利委员会,同时设立地方基层水利机构,组织水利人员培训,建立起水利基本队伍。②1958~1965年,珠江水利有较大发展。在西、北、东江和三角洲各水系干支流上,兴建了流溪河、新丰江、西津、大王滩、青狮潭、东风、独木、六郎洞等大中型骨干水利水电工程和数以万计的小型蓄水引水工程。这些大中型水利工程,是在前期河流水利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,多数工程布局合理,对流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1962年后集中力量对兴建工程进行设计复查、续建配套,基本上克服了工程遗留下来的缺陷。此外,在珠江三角洲、北江、南盘江建成了一批机电排灌工程和向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。1958年,珠江水利委员会被撤销。③1966~1978年的前期,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,珠江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一度陷入困境,出现了较多的工程事故;中后期,加强了管理措施,工程质量得到提高,防汛和水库安全得到加强。时期内续建或新建了澄碧河、青狮潭、南水、枫树坝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和水电站,建成连江渠化梯级工程、东江引水工程等。④1979~1998年,珠江流域处于加强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时期。1979年珠江水利委员会重新设立。按照国家提出的对珠江流域进行"统一规划,综合开发,加强管理"的要求,编制完成《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》,完成北江飞来峡、西江长洲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,开工建设南盘江鲁布革、天生桥二级,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和桂江昭平、流溪河抽水蓄能电站。海南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投产运行。兴建郁江马骝滩航运枢纽,整治西江干流内河主航道和出海通道。重点兴建了一批城市供水骨干工程,阶段性解决了香港、澳门地区的供水安全问题。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。⑤1998~2007年,珠江流域处于开发与保护水资源并重时期。飞来峡、百色、棉花滩等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成;重点防洪城市和江海堤防工程的达标加固使防洪能力明显提高;河口治理加快,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;建成东江-深圳供水改造工程、广东潮州供水枢纽,以及柴石滩、麻栗坝、王二河、大隆、清凉山水库,珠海西水东调供水等水源工程;开展了"润滇""滋黔"工程的建设。2006年成立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,"泛珠三角"区域水利协作机制、黔桂跨省(自治区)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等机制相继成立,并实施珠江上游南、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,使水资源保护日益加强。⑥2007年后,珠江流域处于水生态文明探索与建设时期。流域初步形成以堤库结合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,开展了大藤峡等控制性防洪枢纽、重要江海堤防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。2011年开始开展流域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编制,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取得进展。开展了城市水源地建设、西南地区水源建设,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,并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、水源地保护,实施节水减污,流域水质总体好转。建立滇黔桂粤跨省(自治区)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;每年实施枯水期珠江水量调度,保障澳门、珠海供水安全。2016年开始实施西江干流鱼类繁殖期水量调度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,珠江水利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(来源: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》网络版
作者:张宇明)
参考文献
姚汉源.中国水利史纲要.北京:水利电力出版社,1987.
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.珠江水利简史.北京:水利电力出版社,1990.